四川美术学院城市空间设计2021毕业展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本文转自川美公共艺术学院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城市建设的重点转入对存量的提质增效阶段。如何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改善社区坏境,是我国城市实践中越来越重要的议题。
基于此,结合公共艺术学院以当代城市美学理论指导城市艺术设计实践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特色定位,延续本专业领域创作研究方向,我们确定今年毕业创作主题为“重构与激活——艺术介入与城市更新”,思考在高质量城市化和数字时代背景下,如何从人文、艺术、技术革新等视角参与城市存量优化、空间有机更新,如何重构街巷、社区、滨水、工业遗存等存量空间体系,重构快速城市建设造成的失落空间、碎片化景观及社群关系,激活城市多元功能与老旧社区更新动能,激活存量空间价值,最终服务于城市品质提升。
基于以上主题,本次毕业创作以长江上游艺术湾区九龙重庆美术半岛为研究对象,围绕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和面向日常生活的社区营造两个板块,鼓励学生自主拟定设计任务书,展开现状调研、问题提出、策略研究与方案创作。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板块聚焦九龙美术半岛“工业遗址空间” 、“滨水生态空间”、“失落角落空间” 等多种公共空间对象,从艺术介入、弹性互动空间、社会美育、空间织补、泛旅游等多角度入手,观照场地空间的丰富城市性、多元社会性、文化叙事性,试图回应存量更新背景下创新发展模式、技术手段等,创造有特色、有温度的城市公共空间;面向日常生活的社区营造板块聚焦九龙半岛老旧居住社区,采用公共艺术、健康空间、微更新、行踪地图等技术手段,从人群行为心理、身体知觉、文化记忆等角度,探索提升老旧社区功能、生活环境品质,强化居民与社区生活空间的情感连接的路径,实现社区的焕新蝶变。
四年学业转瞬即逝,而路漫漫其修远!愿同学们无论在何处何时,始终求索不止,为高品质城市空间营造继续添砖加瓦,未来可期!
毕业设计指导老师:郭晏麟 薛威 刘冬 陶涛 舒莺
2021.6
2017级城市空间设计本科毕业作品展
1
《回归—
通过回与归将工业遗址场地还给人民与自然》
作者:赵浩源、赵书勤
指导老师:薛威、郭晏麟、刘冬
作品材料:油画布
作品尺寸:841mm×1189mm ×5
点击播放视频
作品简介:
居民公共空间的缺失、电厂环境污染与艺术半岛大氛围来临是现有的九龙坡面临的三个问题;作品主题是“回归”,用“回”忆与“归”还两种方式来将场地与人的生活达到协调;
“回”:体验者将成为一块“原煤”,在电厂烟囱内体验煤在九龙发电厂的一生。作为重庆重工业源地的九龙坡,有着丰富的工业文化及遗址,但在当今,工业文化不再被年轻一代了解。我们通过建构演绎的手法,将原本在大众视野之外的工业文化以艺术的、互动的方式带回到年轻一代的面前。力求在回顾九龙坡区工业事业的兴盛、科普科学原理的同时,带领大家看见当今中国对污染治理的重视,倡导和推进高质量的科学的绿色的发展。同时作为滨水公园的主入口和游览点。
“归”:“将公共环境归还给公众,将自然赋予归留给自然”。这片荒滩不该被浪费。日新月异的重庆九龙坡,已不再籍籍无名,越来越迅捷的交通路网、丰厚的历史沉淀、独特的艺术气息,使这片土地需要承担更多的活动需求与情绪需求。得天独厚的桥后滨水“九龙坡嘴”空间,我们将它打造为滨水公园,自然修复后向民众开放,并设置自然恢复区,为场地增添互动节点,注入黄桷文化元素,设置快捷路线方便周边居民,并且联动电厂烟囱改造计划,将体验者们引入这片黄桷艺术的后花园。
2
《随机应变——
基于弹性城市背景下的工业遗产改造》
作者:陈贤湫、裴国栋
指导老师:刘冬、郭晏麟、薛威
作品类别:展板
尺寸:A0×4
点击播放视频
作品介绍:
在快速变迁的时代,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与城市空间固定功能之间矛盾日益突出。设计运用弹性城市理论改造工业遗产,建立功能多元空间与时间有机融合。旧工业区作为城市存量更新的重要细胞,通过规划设计提升空间弹性。本设计以重庆九龙电厂为场地,基于弹性城市和模块化理论,采用弹性单元模块为基本元素,以六边形为基础造型,演化为四种模块类型及其应用,即参与性模块——应用:休闲公园;循环性模块——应用:展演空间;关联性模块——应用:设计创客空间;拓展性模块——应用:方舱医院。为未来旧工业区更新提供弹性规划设计策略。
3
《浮江东望,艺乘遗风——
成渝铁路黄桷坪段浮线滨江设计》
作者:路贵娜、李海鹏
指导老师:陶涛、薛威
作品材料:油画布
尺寸:1900mm×3000mm
点击播放视频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介绍:
《说文解字》中对“浮”的解说如下:“浮,汜也。从水,孚声。”也正是因为“浮”字中蕴含了包括“浮现、浮游、漂浮”等意,与场地选址及设计愿景相符合,因而选择“浮”串联起设计中的节点与作为支撑整个项目的核心。本次方案选址铁路四村以及成渝铁路黄桷坪段,希望能够用景观修复、艺术介入等方式,将这段重要的历史面貌留在重庆南,或许有一天,重庆南站不可避免地被历史淘汰,但其所经历的繁荣将被永远铭记。
4
《泛旅游下的黄桷坪文旅商业综合体》
作者:张山庆
指导老师:薛威、陶涛
作品材料:油画布、展板
作品尺寸:1350mm×2820mm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简介:
作品从游客视角,审视黄桷坪社区作为旅游区的需求和痛点。如今,旅游模式在不断地更新与提高,其所需要的城市结构、功能布局、交通联系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像黄桷坪这样的文旅区域,更被要求在满足游客审美情趣的同时,还要带来足够的消费刺激。这就需要旅游景点和商业空间有足够的融合。面对这样的问题,本作品就重新定义场地的角色和作用,预求在高耸的楼宇间、在演变的街道中重现历史。让更多生活在快节奏、拥堵环境的人们在这里能够真正地回归艺术的本源。
5
《循路·寻忆—
城市工业遗产建筑群失落空间转译设计》
设计成员:郭盛臻、时梦晴
指导老师:陶涛、刘冬、薛威
作品材料:PVC展板
尺寸:A0(1189mm ×841mm)
A1(841mm×594mm)
A2(594mm×420mm)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介绍: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工业区已成为城市发展与更新的重难点。现阶段九龙电厂区域内呈现出危险建筑无处理,整体建筑形态无控制的混乱状况,存有明显的边界隔离,加剧了发展无活力、城市空间资源浪费等不良情况的发展。
此次设计拟复兴重庆九龙坡区的九龙电厂失落空间。通过重塑功能分区、打造生态节点、创造连续路径,在数字化时代下创建信息交互的新型建筑模式,打造具有重庆地域性特色,着眼共生化未来的新型城市综合体。不同的建筑形态存在于不同的使用场景中,作品规避静态建筑存在的闲置期,根据人群的使用赋予其变化的意义,使其成为具有无限可能的“演化式建筑",让没落的电厂在日常生活中以变化的形式进入大众的视野,重新赋予场地场所精神,以未来视角谋求电厂新的发展方向,重焕生机与活力。
6
《从盲盒里抛出的生活丝带——
基于公共艺术视角下的情景规划和空间设计探索》
作者:付艺琳、王玲
指导老师:刘冬、薛威
作品材料:KT板、油画布
作品尺寸:1189mm×841mm×5
作品介绍:
在长江艺术湾区和重庆美术公园的背景下,项目空间由原有的居住功能正在向文化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方向转变。设计将情景规划的系统分析方法融入公共艺术的社区“大艺术”环境氛围,提升城市设计的识变性、思辨性、应变性。在分析手法上采用“认知—总结—借鉴—运用”的技术路径,在表现手法上引入盲盒设计理念,给观赏者带来意外的惊喜。设计探索以社区A、小广场及廊架和社区B作为研究蓝本,从情境认知规划和公共艺术空间两个层面,为原居民及游客等带来“此物从何来,对之惊且喜”的空间体验。
7
《融于介,游于艺—
电厂工业遗址的艺术化互动空间设计》
作者:张润平
指导老师:薛威、刘冬、陶涛
作品类别:油画布展板
尺寸:3200mm×1600mm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介绍:
融于介,游于艺——以艺术为手法,以电厂工业遗址为介,设计一个联系人与人,人与电厂,人与艺术的互动空间,使人畅游于美的境遇之中,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
当今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遗留了很多城市问题。其中,工业遗址的利用是属于最值得保留改造设计的基地类型之一。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承载过去一代记忆的历史底蕴,与当地发展千丝万缕的联系都使得电厂表现出极大魅力。本设计旨在将电厂改造成一个艺术互动空间,与人产生丰富联系,在当下重新焕发生机。主要通过解决使用人群对空间功能的需求,结合艺术的设计手法改造电厂工业遗址,形成立体,联通,交融与开放的艺术化互动空间。
8
《艺术综合体——
美术公园背景下集约功能型空间概念设计》
作者:王娴婷
指导老师:陶涛、郭晏麟、薛威
作品材料:油画布
作品尺寸:2000mm×3000mm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介绍:
综合体是一个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在九龙坡美术公园背景下,结合区域特色的艺术氛围实现自下而上的集约型空间营造是本方案的关键。设计将从一条新型产业链即艺术交流为核心,艺术创作,艺术消费,艺术教育为辅的来介入打造一个艺术综合体从而解决现存的场地问题及需求并且探索挖掘新的交往、生活模式。在技术手法上将运用人群流线模拟器计算并且科学的规划场地布局。设计采用不规则弧形及圆形为主要元素,以一个半包式步道,连通各个设计节点,增加空间利用率,并且链接各个群体的人,使之成为一个城市的“生活场所”
9
《堤语——
基于水位节律变动的滨江公园消落带设计》
作者:熊佳丞 、魏家辉
指导老师:刘冬、陶涛
作品类别:PVC展板
尺寸:A0展板5张(1189mm×841mm×5)
作品介绍:
三峡大坝蓄水至175米后,长江消落带将会形成水位周期性涨落的节律变动关系。设计将古代水利工程中的智慧与现代城市设计手法相结合,营造出生态环保的湿地空间。设计在竖向上按照岸线、河滩、休闲平台和城市阳台四个高差层级,相互融合;充分利用艺术堤坝的蓄、泄、持、虑功能,形成阶梯、架空和复合式三种驳岸类型,形成高差自然、因地制宜、生态自然的,集休闲娱乐,生态共荣,蓄水净化等功能于一体的九龙半岛绿色生态屏障。
10
《艺潮—
江水起伏与艺术潮流的空间共奏》
作者:胡煜宇
指导老师:陶涛、薛威、郭晏麟
作品类型:展板
尺寸:A0×3
作品介绍:
重庆是一座山川环抱、山崖叠嶂的城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滨江带既有良好的河流景观资源,又有多样的自然景观并且是展示市容市貌、体现城市活力的重要窗口。九龙坡坐拥深厚的人文韵味和艺术气息,但有一个还未被重视的九龙港滨江带,因此设计旨在让九龙滨江“活起来”,并作为“九龙美术公园”的滨江入口。该设计分为三条主线:江水涨落自然分层;艺术潮流符号注入活力;能量步道提升参与感。三者共奏打造出艺术活力滨水带。
11
作者: 洪曦、李金漫
指导老师:刘冬、陶涛、薛威
作品材料:展板
作品尺寸:1189mm×841mm
设计说明:
在重庆长江艺术湾区和重庆美术半岛的发展背景下,以智慧+艺术的设计理念,引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理念,打造集智慧、生态、艺术、人文、旅游为一体的新型滨江公园。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平台再到应用的智慧滨江一体化格局;以智能装置为骨架,打造成一个休闲娱乐、旅游管理、服务体验以及营销都智能化的系统;以智能设备为亮点,建成文化体验、艺术参与和虚拟场景等多维一体的体验式文化创意公园。
《寻踪营场—
基于mapping城市跟踪与弱建筑理念下的
黄桷坪邮电后街改造》
作者:仵迪
指导老师:薛威、舒莺
作品类别:综合材料
尺寸:A0展板两张、模型1200mm×830mm
作品介绍:
首先基于mapping城市跟踪调研方法,我选择提坎超市的老板夫妇二人作为本次调研的跟踪对象。在为期一周的调研当中也对后街区域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夫妇二人除了工作和日常交际外,最大的兴趣就是前往邮电后街找自己的老朋友下象棋和跳广场舞。在陪伴二人的同时我也不忘拍照记录邮电后街生活中的美好
在我构思方案的过程中,我的习惯是先绘制草图,将想要做的逐一罗列出来,然后等设计形式确定完成之后,再将功能植入到设计中。正因如此,下面先来介绍一下方案设计的具体功能。通过前期调研的罗列整理,可以得出该场地需要具备:休憩空间、娱乐广场、文化艺术空间几大方面的功能。功能问题解决之后,就需要思考设计形式的提取。首先我遵循弱建筑理念对建筑进行概括,勾画出基础图形,进而进行抽象和丰富,使其具有设计美感。整个形态按照“模糊室内外界限”的这种趋势演化和优化。最终,在整个社区形成室内外都有绿植的形式。这种形式贯穿于整个设计的形态设计部分,整个场地的公共设施、连廊的形态等都按照这种“简约、纯粹”的形式进行延续。同时也要满足居民对于建筑日常的需求,在方窗等小物件上做细节的构成美感设计。
13
《角落落脚——铁路四村城市角落的艺术重生》
作者:刘一檥
指导老师:陶涛、薛威
作品材料:KT板
尺寸:841mm×1194mm
作品介绍:
在城市更替节奏迅速的当下,铁路四村成为了喧闹城市里的一处失落岛屿。铁路四村因其碎片化的肌理变成了难以打开的公共空间。但铁路四村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其特别的历史意义使得改造变得更重要。结合场地散落分布的旧房屋肌理,通过部分保留以及部分打开的方式进行改造。主要以创造新的公共空间和整合场地为主。引入了艺术体验空间,主要以游客体验为主,代入艺术村的概念。在这里开辟一个密切的邻里规模的空间,居民可以在白天休息,晚上聚集,并适应用户的日常需求。每个村庄都有机会将其潜在的公共空间转化成为社区定制和独特的落脚点。
14
《健康视角下的社区公共空间营造》
作者:刘原君
指导老师:陶涛、薛威
作品材料:PVC展板
尺寸:1189mm×841mm
作品介绍:
2019年12月突然爆发的疫情,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疫情爆发后,居民都自发地居家隔离,减少传染的几率。自从疫情爆发以来,我们很少有娱乐活动,一天24小时都是纯粹的居家生活,人们的生活受到了局限,带来了很多不便利的地方,居民对家的需求增加了,我们渴望一个生态的、安全的生活环境,我们开始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单元,以社区空间为例,思考我们是否可以做一些在家无法满足的场地的补充?由此提出为居民提供一些以功能为导向的公共空间模块,提供安全健康的公共场地进行活动。同时针对不同人群的活动时间科学划分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加强疫情后的绿化环境建设,改善空气、植物和水条件。最后要实现社区智能化,加强社区出入口流线管控,智能快递储存等。
图文:2017级城市空间设计学生
审核:薛威
编辑:田麦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2021
2020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2020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2019